服务热线

15396776178
网站导航
主营产品: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详细介绍

云南日报 昆明理工大学坚持“发展脉搏与云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频共振”主线 奋力书写高校服务地方新篇章

来源: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发布时间:2024-06-17 12:59:00

  建校67年来,昆明理工大学扎根云南、服务云南、回馈云南,与云南血脉相依。围绕“大有色”优势学科群主动服务有色行业和区域发展,积极对接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方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引培质量,盘活才智资源,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为云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昆工答卷。

  学校坚持“发展脉搏与云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频共振”主线,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特色鲜明的有色金属优势学科群基础上,又催生了能源动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数字化的经济等一批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立足省情的新学科、新方向,实现特色优势学科与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高度契合,奋力书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

  2016年 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一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将专业设置及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的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

  回溯67年来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脉络显而易见,学校专业设置紧扣国家和云南省的产业需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54年成立的昆明工学院,设置有色金属冶炼和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增设地质测量及找矿、采矿、采煤、选矿等专业;60年代至70年代,增设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矿产普查及勘探、金属学及热处理、轧钢、铸造工艺及设备等专业;70年代至80年代,增设矿区开采专业;80年代至90年代,拓展了信息产业、建筑、化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1999年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拓展了汽车、电力、能源动力、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专业,更好地支撑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增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专业。

  如今,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专业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拥有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

  昆明理工大学的专业认证/评估工作起步早,目前已有28个专业通过认证/评估,覆盖16个工科专业类,是全国通过认证/评估专业数量最多的高校。这一成绩是学校多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工作成效的缩影。

  “较多专业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果。”据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邹永松介绍,学校一方面不断强化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将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急需的人才、可用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多措并举,多维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以学校专业“红黄牌”预警评价确保专业建设底线,以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力促专业对标一流建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四驱二测、四梯三融”的专业建设范式。2005年,率先在云南省获得本科教学评估优秀;2009年,率先在云南省高校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同时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昆明理工大学一流本科建设行动计划》被收录到《部分地方和高校加强本科教育文件汇编》,学校一流本科建设获教育部肯定;2019年获批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为进一步筑牢人才教育培训之基石,学校将目光聚焦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在机制体制建设上形成新突破,进一步探索有利于人才汇聚和脱颖而出的新模式、新方法。

  不久前,学校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搬进了新建的科研大楼,研究院陈永昌教授带领团队的研究生开始在崭新的实验室里开展新一轮科学实验。

  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全职引进季维智院士团队成立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团队专注于灵长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等领域研究,连续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为了保持并发挥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的学科优势与发展动力,学校以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为试点,实行院长负责制、PI制人才特区制度,在队伍结构、用人方式、考核办法、薪酬福利、经费使用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黄明勇介绍,团队引进后,学校积极搭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不断拓展和完善人才、学科、科研联动的“特区”发展模式。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支撑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专业涉及基因组学、遗传学、生殖医学、胚胎发育、干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等领域。

  2021年9月,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发展的策略目标,致力于推动中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原创性发现和灵长类生物医学产业化,助推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国家人口健康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屈维德教授首创冲击消震原理,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刘北辰教授发明了世界首座倒张拱钢索桥;李梦庚教授发明的粗锡电热连续结晶机除铅铋工艺及设备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铅锡技术联合构建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推广至全球炼锡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建校以来,昆明理工大学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为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沿着老一辈昆工人的奋斗足迹,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扎根红土高原,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双一流”创建目标,汇聚海内外一流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符合常理、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涌现出一批直接服务于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家学者。他们发挥“头雁效应”,让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在昆明理工大学“破土”,在云岭大地上“开花”。

  彭金辉院士发明的微波冶金新技术,应用于多种金属提取,从冶金拓展至化工、材料等领域,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万吨级连续化、自动化的微波冶金成套反应装备的自主创新,微波煅烧制备铀核材料生产线替代俄罗斯进口线;季维智院士在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模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发表的基因编辑猴论文入选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19年又实现了灵长类(人和猴)胚胎体外延长培养,解析了灵长类胚胎发育原肠发生与发育的重要事件;王华教授发展了冶金炉窑热工理论,研发了冶金炉窑强化供热关键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熔炼炉喷枪核心技术壁垒和高端金属材料均匀精准加热技术垄断;杨斌教授瞄准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入开展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化合物真空分解及真空还原的应用基础研究,发明了含铟粗锌高效提炼铟技术,开发了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引领世界锡冶炼、贵金属冶炼技术的升级换代;马文会教授在低硼磷工业硅生产、多晶硅制备新技术及新能源材料制备等领域开展研究,为我国硅行业的新型冶炼技术开发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示范。

  张英杰教授带领团队研发高性能多元氧化物电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突破了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三元正极材料的技术瓶颈,不仅促进了云南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而且为全世界内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储能体系研发提供了经验参考;韩润生教授针对长期困扰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深部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深部定位预测的共性技术难题,发明多项深部矿床(体)定位预测关键技术;潘波教授结合云南地域环境特色,将云南省优势资源接轨前沿学术研究,为环境土壤科学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吴建德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原山地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流管道输送关键研发技术,突破了复杂地形长距离铁精矿固液两相浆体输送关键技术、大落差矿浆管道消能输送关键技术及多物料浆体管道网和分级顺序输送关键技术等技术瓶颈,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余正涛教授团队聚焦东南亚语言信息处理核心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研发了小语语言信息处理、小语OCR文字识别、小语语音合成、小语文本纠错及小语跨语言聊天等系统,有力推进了东南亚小语种语言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突破及工程化应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云南省边境地区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始终把科学技术创新方向与云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精准对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有见地的思路,拿出有效的方子。”昆明理工大学科学技术院院长潘学军介绍,昆明理工大学围绕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孵化大成果、培养大学者、支撑大产业,实施科技服务“1+1”行动,把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关键技术清单变成学校的具体科研任务进行战略布局,积极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2020年,阳极板年产能合计达20万片、产销率92.6%,阴极板年产能10万片、产销率98.9%;阴、阳极板合计出售的收益3.4亿元,占全国极板市场占有率4%、占全球份额2%。

  这组数据来自于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依托昆明理工大学成立孵化的公司于2014年9月在新三板挂牌,2019年入选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主要营业业务包括冶金电极材料、电子工业用特种功能粉体材料等,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20余项,合作对象覆盖老挝、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带动和形成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战场,必须要快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昆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2019年10月,学校顺势而为,出台了新的《昆明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将专利发明人获得的净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到80%。截至目前,昆明理工大学技术转移规模占全省83所高等学校的三分之二,是云南省高校技术转移的领跑者。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的讲话对科技工作人员充满了殷切期望。

  昆工人牢记嘱托,不断夯实基础研究,构建了以23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为引领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探讨研究、技术转移与转化(微小型科技公司孵化)三类金字塔式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大奖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0余项;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Nature、Science上全文发表研究论文;2021年学校科研经费规模22亿元,连续20年居全省高校首位。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战场在云南,我省有色金属(矿冶与新材料)、能源、信息、先进制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服务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

  学校国际技术转移工作也有重大突破,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发挥了非消极作用,签署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议50余项。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有效的技术转化服务,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云南省培养了上百名具有高质素、复合型的技术经纪人。目前,昆明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团队拥有27位初级技术经纪人,为云南省技术转移储备了首批国家级技术经纪人人才资源,并成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秀人才输送的一支生力军。

  昆明理工大学以人才引培、科学研究为基石,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真正让高校作为思想智库、人才高地、科研重地、知识天地,发挥了更大地效能。学校不断探索贯通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成果链、市场链、价值链这条科研转化链条,推动科研成果最大限度落地、最优成效产出,助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人民网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健宏:高校引领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及全链条协同创新

  下一条:云南日报 习主席二○二二年新年贺词激励云南卫健科教体育系统干部群众—— 做新时代奋斗奉献的“追梦人”

 


推荐产品

Copyright © 2021-2024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15396776178 电话:0514-87911666 网址:www.lzxbsjc.com     备案号: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工区集中区   电话:15396776178   邮箱:426250520@qq.com      邮箱登陆

关注我们